每天上午9点,在草池镇街边的“桥头汪麻花”店里,老板汪波就会和妻子鲍宇一起,把菜籽油、面粉、油锅等东西备齐,准备开始一天的忙碌。5月23日是镇上的赶集日,许多客人早早地来到了店里,两人把麻花装袋、称重,显得比往常更加忙碌。
草池镇的小麻花远近闻名。当地有这样的说法:“简州包子,石桥面,要吃麻花草池堰。”而“桥头汪麻花”又最为有名,因为工艺精湛、选材讲究,这家小店每日顾客盈门。
老板汪波今年才29岁,虽然年轻,却对做麻花这种传统食物情有独钟。他说,这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手艺,不能丢。汪波从十几岁起就开始学做麻花,几年前开设了这家麻花店,他想把祖传手艺好好继承下去。
汪波介绍,从爷爷那辈就开始做麻花,爸爸也会做,小时候在大人身边看,慢慢地也学会了。妻子鲍宇是他的得力助手,两人在一起后也学会了做麻花,和面、调油、下锅,动作麻利、行云流水。如同苏东坡在《寒具诗》里所言:“纤手搓成玉数寻,碧油煎出嫩黄深。”
两人把做好的麻花整齐摆好,旁边的大锅里香油沸腾,一股清香扑面而来。汪波说:“都是我们自家菜籽榨的油,油要好,麻花才炸得脆。”现在,许多麻花店用机器替代手工,做出来的口感却没有了以前的味道,而汪波家的生意一直不错,他有自己的秘诀:“必须坚守传统,许多流程是机器不能替代的,记忆中的味道不能变。”
麻花在草池镇人心中有很好的寓意,象征团结富贵、拧成一股绳。当地人更有在端午节吃麻花的习俗,节日将至,麻花店里的生意更好了。有位客人一次买了40多袋,说作为特产寄给远方的客人尝尝,两人还不忘给客人多送了一袋。
汪波介绍,草池镇的麻花热量适中、低脂肪,能与许多菜搭配。其中,高新东区各乡镇有名的羊肉汤、回锅肉正是麻花的“黄金搭档”。他说,麻花煮汤锅味道很好,还可以炒回锅肉、炒干锅,早餐时用麻花泡牛奶或醪糟蛋,挺适合老人和小孩。
草池镇的麻花是当地人共有的味觉记忆,如同背后一弯碧绿溪水、几处古朴石桥,都是安放回忆的温暖所在。草池麻花脆,当地文人把家乡的美味写进了诗里:“落日绛溪炊烟起,半醉归客寻声疾。欲问龙湾何处去?麻花清脆十八里。”
被麻花的清脆声和油香味所吸引,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。即使再忙,汪波依然不慌不忙,把控着每一次下锅时的火候,将每一根麻花炸得酥脆金黄。这位年轻人认真地对待每道流程,和面、下锅乃至包装都不含糊,祖辈的智慧、勤劳和持家之道,就这样传承了下来。
|